Pages

Tuesday, February 23, 2010

鼎边糊



鼎边糊,也称锅边(福州人称“锅”为“鼎”),是福州著名小吃。其主料为米浆,锅汤烧开后,将米浆淋置锅边,稍干后用小铲刮入锅中,与海鲜(如鱿鱼)、蔬菜、黑木耳、肉类等配料煮成的汤合成。


历史  

明朝嘉靖年间,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,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,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,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。有一天,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,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,主动送来大米、鱼肉、香菇、虾皮等,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。就在此时,又有一股倭寇袭击,戚继光问清情况,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。老百姓一听着急了,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。不知是谁灵机一动,将大米磨成浆,肉丝、蚬子、金针、木耳、蛏干、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,涮米浆于锅边,不消一刻钟,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。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,把倭寇全部消灭。 “做夏”吃鼎边糊,缅怀民族英雄,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。

清代郑东廓所著《福州风土诗》写道:“栀子花开燕初雏,余寒立夏尚堪虑,明目碗糕强足笋,旧蛏买煮锅边糊”,由此可以看出,锅边糊这道小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


RM0.60/small bowl
RM1.00/big bowl ( in Sarikei, Sarawak )












光饼



光饼是用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的饼类食物,直径约6厘米,中间带有穿孔,食之香脆可口,是福州人所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。


光饼还有另一种类型,即改盐为糖,形状也比咸饼大一倍,被称为征东饼



历史

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,侵寇侵扰福建沿海,戚继光奉旨率戚家军入闽抗倭。当时倭患猖獗,战事不断,沿途百姓争相犒劳三军,但戚家军军纪严明,不收礼品。闽清县的老百姓就特制了一种中间带孔的饼,用卤咸草串起来,挂在成家军将士的脖子上,戚继光深感百姓爱军心切,又看军队也需要便于携带的干粮,就命将土接受了百姓的一片心意。消息传到福州后,当地百姓制作了一种体积比闽清饼小一圈更便于携带的饼,用细绳穿起来赠予戚家军。戚继光在作战中见这种饼非常实用,就令伙头军如法制作。后来,人们为纪念戚继光抗倭,就称小饼为光饼,称大饼为征东饼


古代文人喜吃光饼,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福州时,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,久而久之,吃了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。


民俗

现在的福州人吃光饼,更有诸多花样,有将炒干的肉类夹在饼中,有将五香肉汁同吃,还有将之油炸,等等。



RM1.00 for 5 piece光饼
RM1.00 for 6 piece征东饼( in Sarikei, Sarawak)